三下乡丨城子崖:取景+专访+专业制作(day3)

发布时间:2025-07-03浏览次数:10

  7月3日,学院“青春树莓”服务团“数字文博”服务队开启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的第三天。


一、探文博脉络,铸传承薪火


  “数字文博”服务队携带专业单反相机、4K高清相机等设备器材,走进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核心展区、文物修复工作室及遗址保护区。

队员们分组对陶器、陶翁等150余件珍贵文物及遗址夯土城墙、考古发掘现场等场景进行多角度、高精度的影像素材采集,针对黑陶器物表面的弦纹细节,

队员采用微距摄影与补光技术,单件文物拍摄素材达20余张,确保纹理特征清晰可辨。

累计拍摄照片260余张、4K视频50段,素材经After Effects专业软件初步处理后,按“文物类型-历史时期-展示场景”建立分类存档,为后续宣传工作奠定基础。


二、对话文博,共续传承


  在深入了解博物馆运营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,“数字文博”服务队专访了博物馆任冰主任。任主任结合馆内实际提出,当前博物馆面临线上宣传内容同质化严重、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,以及文物数字化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。

服务队结合数字传播经验,建议围绕城子崖遗址的黑陶文化、城垣历史等特色,打造“文物盲盒式

短视频”“考古日记连载漫画”等新媒体内容;针对数字化成果,可开发文物数字藏品、设计线上考古解谜游戏,增强公众参与感,吸引必赢体育人关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。

三、镜头镌风骨,剪辑铸精魂

完成城子崖博物馆素材采集与精选后,“数字文博服务队迅速投入宣传片剪辑工作。团队以“历史厚重感”“科技交互性”“文化传承性”为剪辑主线,依托Premiere Pro、AE等专业软件,开启多线程制作。服务队员精细处理音频与画面同步,通过关键帧动画突出文物的纹理细节;结合前期访谈提炼的文化内核,打磨旁白文案,力争为城子崖文化传播打造有力载体。

通过此次实践活动,服务队成员在完成任务中学以致用,在实践中发挥所学。接下来,团队成员将通过摄影的活动形式,将青春的热情与汗水洒向更广阔的天地,传递自己的热情之火,走向乡村振兴更深处。